问:2009年前后,国内多所高校的武术教师一改昔日院校武术只练不打(实战)的老套,推出了院校防卫术并快速推广。对于这种现象,先生如何看待?倡导院校防卫术的教师对外宣称自卫防身抗暴术不是武术,是一门不同于武术的独立实用技术,先生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很高兴看到院校武术的这种变化,这种现象说明在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武术去原始功能化的“院校表演武术运动”之后,院校武术正在拨乱反正,理性回归。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实用抗暴术将会编入院校武术教材,并成为其中的重头戏。 至于院校防卫术教师的自卫抗暴术不是武术的说法,我认为不能成立。 为了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复一下我此前给武术下的定义:“武术是造就武力和表述武力的学问。”“武术的思想和行为目的立足于战胜敌人,保全自己。” 对于武术来说,上述两条具有普遍意义,古今中外的武术概莫能外,除非不是武术。 对照武术的普遍定义,我们就无法否认,所有克敌制胜的“体术”都是武术,任何流派的肉搏术和械斗术也都是武术。 那么,院校防卫术的思想和行为目的难道不是战胜敌人保全自己吗?院校防卫术的教学和训练难道不是造就武力的行为吗?院校防卫术的抗暴制敌难道不是表述武力的模式吗?武术由打斗、缠斗和械斗三种攻防形式构成,院校防卫术的攻防难道真的能游离于这三种形式之外吗? 既然这样,说院校防卫术不属于武术的理由是什么呢?院校防卫术的每一种技法都是从现成的武术文本中拓出来的,用网络语言说,一招一式都是从前辈的文件巾下载的,它怎么可能不属于武术呢?打个比方,有一丛玫瑰花枝繁叶茂,你从中剪了几枝插到你自家的花瓶中,难道这剪来的几枝就不是玫瑰花了吗? 那么,从武术这棵大树上剪取的枝子,怎么就不属于武术了呢? 关于防卫术不属于武术的话,只可以在院校里面说,为什么呢?因为不具备制敌功能的武术只有院校武术,传统民间武术和多种新派武术从来都是把实战功能放在第一位的,从来都认为不能制敌的武术不叫武术。由此看来,它是不承认自己是院校武术。 换言之,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自欺欺人之后,院校武术承认了院校武术不是武术,而开始了从野战武术取代仪仗武术的尝试。 院校武术的这次嬗变意义重大。短时间内它不可能达到拨乱反正,但至少可以给院校武术带来一线生机,并因此缩短与民间武术的感情距离。 问:在武术名目后面加“道”字,好像是从日本开始的,先是武士道,接下来是剑道和弓道,随后是柔道、空手道、合气道,此风一开,世界各国陆续跟进,各种个性化武技无不以带道字为荣,甚至连咬人术也冠上了“齿道”的雅号,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在各色武技纷纷自冠道号以示超凡入圣的情况下,轨迹拳学一直无动于衷。先生如此“远道而来”,似乎还要“远道而去”,请问先生如此不识时务是何道理? 答:在自立山头的旗号后加一个道字,近年来已渐成时尚,但是这个道宁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呢?在没有弄清某某道的“道”字是修道得道闻道知道的道,抑或是左道旁门歪门邪道的道时,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道宁的定义,那么这个自封的道字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副词。 道字原本不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它的本意或者说第一意义就是路,就是行人践踏的地面。从象形会意、同声假借的角度看,道字的最早解释是“从起点(开头)延伸到终点(尽头)的带子”。看起来客观存在的路就是道,已经被人使用的道就是路。 道也罢,路也罢,道路也罢,事实上讲的是一回事,一言以蔽之,就是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那段距离。对于行动来说,就是出发点到目的地之前的任何行为都是行为过程而不是行为结果,因此道代表的只能是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终端。 以水的流动为例——地球物理运动造出了高山和低地,山与山之间的凹槽构成水的“道”。水从高处顺着水道向低处流动,就是“顺”“道”而行,顺道行动的过程被称为河流,河流的终点是大海,但河流本身绝对不是大海。长期以来,道一直被一些人解释为“宇宙的本质和本源”,这种说法,和认为“京广线就是北京”、“黄河就是东海”的观念又有什么区别呢? 道不是对事物的终端解释,道只能是不间断的无止境的对宇宙的本质和本源的探索发现的过程。 请问各类武术道的武士们,你们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你们仔细想过吗?如果你们的道并不是对武术的终端解释,那么你们弃术就道的意义何在?如果你们的道就是武术的本质和本源,那么请问,全世界的武术真的可能以你的武道为终点,从此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吗? 武术板块称道是从日本开始的,而后各个武术板块陆续跟风,因此研究武术道不妨从日本开始。 对日本人影响最深的武术道是武士道。武士道的道,事实上是宗教派别“会道门”的道,所谓的武士道,事实上就是一个奉日本刀为神主的会道门,把杀人刀当神敬,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什么道。武士道精神给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什么,人所共知,不需赘述。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武士道至今阴魂不散,那把应该为千千万万条生命负责的日本刀,如今就供奉在日本的靖国神社里。 而日本柔道的道,则是分道扬镳的道。用道字取代柔术的术字而改称柔道,原本只是为了表示它与传统柔术之间的不同,或者说它要走的与传统武术、与武士道不是一个路子。仅此而已,既不高深,也不复杂。 其后的剑道、空手道、合气道等等,道理与柔道相仿,所有的道,都有其原型,它们的技,也并未超出原型的规范。 至于韩国的跆拳道,也不过是表示自己与传统武技和其他武技各行其道,并不表明它本身是武术的唯一形式和终极解释。据说跆拳道源于花郎道,那么跆拳道的本意,大约也是为了表示和花郎道有区别。 稍后出现的是美国的截拳道,这个道其实是高度个性化的独立的特行之道,李小龙的传人没有一个人的造诣能望李小龙项背,足以说明截拳道的道不但不好走,而且不适于所有人。它当然就不是武术的终极解释。 继截拳道之后出现的种种武术道,截至目前,没有一家的影响和普及面达到了截拳道的水平,这种自我称道其实更像模仿名人明星的追星行为,似不具备学术上的和哲学层次上的重大意义。 与柔道相比,柔术的内容更丰富,更接近武术的本质。与截拳道相比,被李小龙截取片段的武术母体也一样。目前所有的跟风追星赶潮流的武术道,没有一家的内容比传统武术更丰富,学术更接近武术本质。 通过类比我们不难发现,武术道的道字不过是门派或流派的代名词,轨迹拳学对武术下的定义已经超越了拳种、流派,具有普世意义,又怎么可能出尔反尔返回歧途亡羊的“道”路? 其实一门学术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品位,而不在于它叫道还是叫
术。古人说:“术以载道”,可见术是道的基础,术的地位并不比道低。对于武术来说,术的实践就是道的延伸,空洞的哲学概念代替不了切实的学术行为。 换句话说,即便道的意思,真的是宇宙的本质和本源,在一门一般的学术后面加个道字,它也不会因此成为九五之尊,一如地里挖出来的圆东西叫土豆,叫马铃薯都是一样的,你就是把它叫做金地球,土豆值几个钱它也只能卖几个钱。 问:武术是一种文化,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根。中国文化根在道教,源于易经,武术若追本溯源,也莫能外此。但是先生诠释武术,却几乎不用道教的理论,也不用易经的语言,先生的这种行为,岂不是对传统武术之根本的蔑视和否定吗?根深才能叶茂,先生弃道就术得无舍本求末之嫌乎? 答:作为一种文化,武术的历史早于道教,也早于易经,在没有文字甚至人类的语言系统尚未健全之前,造就武力和表述武力的人类活动就已经存在了,人与人的冲突和部落之间的斗争也已经存在,武术文化是在武术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术文化怎么会是武术的根? 从很大程度上讲,武术文化是研究武术本体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武术的具体行为和具体操作程序才是本,而探索和认识行为本质的行为才是末。我们应该明白,是武术行为催生了武术文化的产生,是先有武术而后才有的武术文化,这个顺序不能颠倒,皮与毛的关系不能颠倒。 用道教的气解释武术的内容,时间不会早于明朝;用易经的术语解释武术,时间开始在清朝中期。前者的代表作是《易筋经》,后者的代表作是《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这两本书可视为武道合一、武易合一的划时代著作。 在两万多年前弓箭就出现了,在六千多年前,冷兵器战争已形成规模,在汉代武术这两个字写入史册时,道教还没有创立教派呢。在宋代,武术甚至成了全民性的法定运动。在明代,不讲太极生两仪,不同的武术流派照样发展得风风火火。易经道经浸淫武术事实上是近代才有的,既然这样,道经易经怎么倒成了中国武术的根?岂有此理! 易经上有关于冷兵器徒手技击的内容吗?道经上有得手发力的练法和用法吗?自古以来易经研究者都是武术家吗?易经和道经原本就不是武术书籍,硬要说它们可以指导武术,甚至决定武术的前途命运,岂不是太离奇,太不靠谱了吗? 不是哪家人,不进哪家门,武术是道教修行术吗?武术是算命卜卦术吗?那么,用道教易经来指导武术实践的程序,岂不是牵强附会吗? 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对武术的理解比我们深刻得多;在文言文时代,古人对道经易经的价值比我们清楚得多,如果道经易经真的可以解释武术指导武术修炼,唐宋元明时代的武术家们早就把这门学问做到家了,哪里还会轮到现在那些拿古文当天书看的文言文盲们来做这种重要工作呢? 问:先生是专职研武的人,武术造诣应该不算差,但是有人说即使如先生这般身手,赤手空拳面对血刃也是不自信的,甚至说是恐惧的。请问先生,您徒手的时候真的恐惧凶器吗? 答:对于自己的学术实力,我一直是自信的,如果不自信,我就不会揭骗子的底,拆大师的台,四面树敌,被人称为近代武林第一大恶人。一个人这么坏,且能长时间不被人坏掉,这应该是能说明点问题的。 至于不主张他人空手入白刃,那是对后学的生命安全和天伦之福的关爱,似乎不能和我本人的心理素质挂钩。那些说老李有恐刀症的道友没有一个人曾和老李一起应付过突发事件,没有一个人见过老李在歹徒面前的表现,凭空说老李恐刀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曾经得到过传统冷兵实战技法的真传,并且在运用上有独到之处,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实践使我认识到从武器的角度上看,刀剑绝对是手脚的克星,当不对称武力对抗时,武器处于劣势的一方要战胜使用精良的武器的一方,就必须有绝对的心理优势、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因此,空手入白刃肯定只能在技击水平远远高于对手的情况下实施才有胜算,一个平常的人在训练有素的刀锋下,全身而退已是奇迹,空手夺刀那是做梦。 在对徒手搏刀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阶段才形成了相对客观的认识的,我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曾经是空手夺白刃的热烈拥护者和热心实践者,当时从事的工作又为我提供了较多的这方面的实践机会,于是我就对(空手)夺刀乐此不疲,一二再三的得手和人们充满溢美之辞的赞誉使我飘飘然,忘记了现实潜在的危险,忘记了武术的根本目的,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干什么。 终于有一天教训来了,在又一次从一个情绪失控的持刀者手中夺刀时,我没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刀夺下,我控制了他持刀的手,但折不弯他的手腕,我摔倒了他,他也没撒手,费了不少的劲,才在他人的协助下彻底地制服了他,这时候我才发现左手的食指根部被割了一道伤口。 从那时起,这道刀痕就一直留在我的手上,它教我自省,教我警觉,教我反思,教我重新认识空手夺刀的意义和价值,经过长时间反思,我确认了以下几点: 空手夺刀是高手的专利——空手夺刀有危险——空手夺刀是万不得已的事——空手夺刀切勿轻用——空手夺刀尤其不应该作为炫耀功夫的手段。 我是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和武术运动的人,在武术方面,我下的功夫比许多人多,技术水平也比一般人高,像我这样的层次尚不能完全有把握,那些平时没时间苦练的实战经验等于零的人又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夺下亡命徒手中的刀呢?在这种情况下,胜算的几率是多少呢? 对于一个习武者来说,对付持刀暴徒是表述武力的实践方式,而表述武力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全自己,而不应该是强者的安全保障! 无视自身的安全而刻意关注敌方的安全,对于武者来说,说轻了是妇人之仁,说得严重点儿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而空手夺刀的主题思想,则正是立足于保护对手。 对付持刀暴徒,解决问题的实质是让对手失去动手能力,在这个大前提下,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当事者尽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按最有利的方式行事,完全没有必要痴迷于空手夺刀。每一个武者都应该明白,空手夺刀是一种选择,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选择,除非有十足的把握,非万不得已,你尽量不要选择! 那么,面对持刀威胁,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1、拿起武器,拿起任何方便得到的可以抵挡的,或可以用于击打的东西做武器,让结实的东西为你挡刀,用坚硬的东西去击打对方的肢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对付一个歹徒已势均力敌,两个人对付一个歹徒绰绰有余。 2、当迫不得已必须徒手对刀时,应首选消打的方式,就是在成功避开、化解或截击对方的攻击的前提下,毫不留情地重击持刀者的要害部位,我建议你攻击三个部位:头面、裆部、膝关节。重击之后,非亡命徒都会知难而退,而亡命徒遭受重创行动受限,将为你带来借助武器干掉他的机会。 3、在对自己的擒拿技术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有助手并且坚信助手不会怯场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空手夺刀。当面对持刀团伙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不要尝试空手夺刀,因为只要双方有一二秒的僵持,另一把刀子就会在你身上有所作为。 以上几条,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无论是有较大把握的出击,还是鱼死网破的拼斗,都可以作为参考。作为过来人,我对我的建议负责,至于具体怎么打击对方,那需要具体的技术,碍于篇幅,暂不讲述。 在此,我再一次负责任地对大家讲,除非万不得已请不要太热衷于徒手对刀。这不是对刀的恐惧,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和珍惜。当你可以做英雄的时候,请不要选择做烈士;当你可以用身边的器具打击对手的时候,请不要选择徒手对刀,以免先流血后流泪。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利刃绝对是徒手的克星,在技术水平和实力相同的情况下,徒手一定干不过刀子,技术水平不如对方就更不用说了,简直连门都没有。举个例子说,如果我手执一把刀子,一个水平实力和我相仿的人来夺,他的一只手一定制不住我握刀的手,而当他不得不用两只手对付我的一只手的时候,我闲着的那只手一定会把他的眼珠挖出来。
|